记瑞和康医生集团的基层医疗“守护”之路

为了助力基层科室发展,提高诊疗水平,瑞和康医生集团的许多医生们前往天南海北,长期驻点在基层医院,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。



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”,作为医学生入学时的铮铮誓词,烙印着医生职业的责任与使命,砥砺未来前路的医者仁心。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,“中国医师节”的设立是我国继教师节、护士节、记者节之后,第四个行业性节日,体现了国家及全社会对“生命守护者”的敬意和肯定。今年的医师节主题是“百年华诞同筑梦,医者担当践初心”。为了守护一份初心,无数医生默默坚守岗位,而在条件艰苦的基层医院,更有一群白衣天使甘于奉献,在平凡中书写着伟大。

为了助力基层科室发展,提高诊疗水平,瑞和康医生集团的许多医生们前往天南海北,长期驻点在基层医院。他们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,用逆行撑起基层医疗的一片蓝天,打通医疗建设“最后一公里”,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,为建设健康中国、更好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新贡献。

侯妍姝:学成归国,深入基层

对接国际康复理念 做患者的“止痛剂”

康复医学和预防医学、保健医学、临床医学并称为“四大医学”,康复治疗师往往需要兼具技巧与体力,女性从事这个行当的比例并不高。瑞和康医生集团的医学总监侯妍姝,不仅选择做一名女性理疗师,还获得了高级物理治疗师的资质,成为了行业佼佼者。

侯妍姝毕业于南加州大学且获得了物理治疗学博士学位,同时还拥有美国康复治疗师执照和美国物理治疗协会骨科专家认证。原本可以扎根美国,但侯妍姝却毅然选择了回国。“在美国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,我发现美国的康复产业已经非常成熟,每天都是按部就班做同样的事情,即便再过几十年,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。”对比中国,康复产业的发展从无到有数十年,正处于高速发展期,侯妍姝发现这里有太多的进步空间。

回国后的侯妍姝,注意到国内康复治疗师存在巨大缺口,基层康复机构的人才更是良莠不齐,普遍存在技术手法不规范、观念老旧、理论不够扎实等问题。为了赋能基层,她多次前往广东珠海、湖南岳阳等地的基层医院,驻点带教、培训治疗师,帮助他们的手法更准确更精细,并且带来更先进的理念。“我告诉治疗师要把患者当做一个整体来对待,并不是说腰痛就治腰,脚痛就治疗脚,局部症状可能反映了全身性的问题,因此也就需要治疗师有更开阔的思路,从全局出发去看待病患。”

康复治疗师需要付出体力,每天要不停地走动、搬大腿、按肌肉、做手法、带训练,一天下来精疲力尽。然而看着患者痛苦地进来,开心地离开,这足以激励他们热爱并坚持这份工作。

一位患者半年前打球扭伤了脚踝,疼痛越来越严重,不得不停止了篮球运动,严重到每走一步路脚踝就痛,甚至影响到了他的工作。侯妍姝在评估患者病情后,一下子就找到问题,治疗之后患者的疼痛很快消失,症状也一点点好转。

侯妍姝坦言,见过太多患者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,不得不忍痛生活和工作,甚至放弃了自己心爱的运动。能够用自己的康复技能,去帮助来到这里的人解决疼痛和身体受限的情况,让他们变得更加健康快乐,这是对她最大的慰藉和激励。

2005年至今,我国康复医疗产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,伴随产业发展,侯妍姝每天都在成长,而智能康复技术和设备的飞跃进步,也为康复治疗师带来福音。侯妍姝欣喜地表示,不用吭哧吭哧地用手做枯燥训练,对治疗师来说是种解放,也让患者感受到康复的乐趣,有助于治疗效率大幅提高。

黄中华:在西北“风沙”中逆行

诠释医生崇高天职 做耳鼻喉的“清道夫”

黄中华是一位耳鼻喉-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,从事耳鼻喉科工作30余年的他,曾担任东莞市桥头医院耳鼻喉科主任。近年来,黄中华扎根基层,先后在山西长治、河南虞城、广西百色等地理位置偏远、经济欠发达且医疗技术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驻点带教。

2020年3月,正是疫情严重时期,黄中华再度启程,前往甘肃玉门。那里地处偏远的大西北,常年干燥且伴有风沙,出发前他产生了疑虑,自己毕竟是南方长大的人,而且已经50多岁了,能适应这样艰苦的生活吗?

到达玉门市中医医院后,黄中华了解到,耳鼻喉科仅有两位医生,一位是中医学院毕业,一位是在基层卫生院待了近十年的助理医生,对耳鼻喉完全陌生。玉门是拥有将近18万人口的县级市,但这里的人即便做一个扁桃体切除的小手术也要跑到150公里以外的酒泉,这里的医疗现状让他感到震惊,感受到当地人对医生的渴求,他决定既来之,则安之。

在驻点工作中,黄中华殚精竭虑,救治了无数患者,以行动诠释了“医生”的崇高职责。有患者鼻塞了十余年,打呼噜憋气,吃东西嗅觉下降,黄医生为其切除鼻窦内的肿瘤后,患者拉着他的手感叹,“我从来没有感觉到空气是这么甜美,呼吸是如此顺畅。”有患者骑车摔倒,导致外耳道闭锁,分泌物形成“外耳道胆脂瘤”,左耳听力逐渐下降,黄中华及时做了手术,并且配上耳道模具,挽救了对方的听力。

黄中华感叹,近几年的驻点带教工作,最难忘怀的是久病初愈的甜蜜微笑、真诚感谢,“这些东西永远烙印在我心里。其实基层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缺的是人才和技术,缺的是能静下心来为他们服务的医疗团队。”

曾志富:帮基层患者告别“混沌”

眼科没有99分,只有100分

优质医疗资源普遍集中于城市,难以满足基层群众的卫生医疗需求。从事眼科行业二十余年的曾志富医生,曾担任咸宁爱尔青光眼白内障科主任、业务副院长。作为业界专家,他却选择逆行基层,在2019年以技术支援来到内蒙古偏远的小镇——丰镇市中蒙医院工作。在这里他就像一座灯塔,帮无数白内障患者告别混沌黯淡的世界,开启了崭新的生活。

谈到为何逆向而行,曾医生表示,希望可以让更多医生提高手术技法,更好地服务患者,同时也帮助患者缓解治病压力。“患者有时候去北京看病真的不容易,挂号难,费用也高。”民间流传一句话,“金眼科、银外科”,别人眼中的眼科医生在备受羡慕的塔尖,然而曾医生身处于基层医院,眼科往往是小科室,投入不够,学习过程漫长,精细度要求又高,导致医生不愿意选择眼科。

为了“武装”眼科,曾医生从零起步,手把手地培养新人,帮对方提升技术,带出了一批优质眼科人才,把一张张白纸,带成了科室骨干。而他支援过的渭南地区基层医院,眼科也成为了重点专科。

自从带领丰镇市中蒙医院眼科以来,曾医生每天都要接诊大量各类眼科疾病患者,很多都是从乡下慕名前来。早晨7点40分,曾医生来到医院,就换上白大褂开始忙碌的一天,对他来说,白大褂犹如“战袍”,肩负起医生的责任和担当,“每台手术没有99分,只有100分。”曾医生说。

而脱下白大褂,曾医生和普通的丰镇市民一样,热爱着这座城市的朴实,也会享受安逸的丰镇市井生活。这是曾医生的一天,也是无数医生的一天!值此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,向勤勉奋斗的白衣天使们致敬!

创新

取消
0条搜索结果

过滤标准

资讯

公司

智能康复